這里是平潭!海邊微風起,等風也等你
2021-05-21 19:28:36 來源:平潭綜合實驗區(qū)融媒體中心 作者:陳耀峰 丁一凡福建曬出戶口本——常住人口4251.01萬,居全國第7位,其中,平潭常住人口385981人。推介平潭,宣傳平潭,每個人都是行走的招牌,我為平潭代言——這里是平潭,這里是國際旅游島......
海邊微風起,等風也等你
平潭島也稱海壇島
因為島上時常"東來嵐氣彌漫"
所以平潭島還有一個文藝的別稱——
"嵐"
這里
是被人民日報贊譽的度假天堂
這里
被《國家地理雜志》譽為中國的“愛情?!?/p>
這里是平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
平潭島是中國第五大島
福建省第一大島
距福州128公里
68海里眺望臺灣本島
海峽號、麗娜輪往來直航
只需2.5小時就能抵達臺灣
近年來
平潭也在不斷對臺先行先試
為兩岸交流提供更多便利
創(chuàng)造更好條件
今年,國臺辦
還點贊平潭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
平潭率先實現(xiàn)
與臺灣北、中、南部
港口客貨運直航全覆蓋
成為臺灣農(nóng)漁產(chǎn)品進入大陸的主通道
在全國率先開展兩岸標準比對工作
打破臺胞、臺企、臺貨
進入大陸的隱形壁壘
啟動建設(shè)臺胞社區(qū)、
全國首創(chuàng)向臺胞發(fā)放“金融信用證書”
社會融合持續(xù)深化……
這里是平潭·一橋飛架南北
一橋飛架海峽,天塹變通途
隨著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的正式通車
福平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平潭島告別不通鐵路的歷史
平潭海峽地處暴風海域
曾有“建橋禁區(qū)”之稱
這里風大浪高、水深涌急、海床堅硬
全年有效作業(yè)時間短
技術(shù)挑戰(zhàn)和施工風險
都遠超其他跨海大橋
2020年12月26日
福平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我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同步啟用
福州與平潭形成“半小時生活圈”
平潭建設(shè)邁入新紀元
這里是平潭·凝聚文化底蘊
平潭還通過舉辦多屆共同家園論壇
聚焦兩岸基層交流
密切兩岸經(jīng)貿(mào)往來
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等方面
共同探索社區(qū)治理融合的新模式
實驗區(qū)
依托平潭兩岸國學中心等平臺
推進更具兩岸特色、合作范圍更廣的
文化交流新模式
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基礎(chǔ)和共識
平潭的史前遺址
是這座城市寶貴的歷史財富
龜山遺址、東花丘遺址、殼丘頭遺址等
遺址點組成了殼丘頭遺址群
這是福建省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距今6000-6500年
這里是平潭·平潭國際旅游島
平潭秉持“原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理念
積極探索“旅游+生態(tài)”新消費模式
因地制宜打造
東部、南部、西部、北部生態(tài)廊道
將八大風景名勝區(qū)
沿線90多個村落串珠成鏈
助力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shè)
追淚
圖自:湯珺琳
在這里有個極美的世界奇觀——
“藍眼淚”
圖自:福建星野攝影師余民
每年4-8月
“藍眼淚”高發(fā)期
綿長的海岸線變成了晶瑩的藍色
在海浪的拍打下泛著藍光
好像星空墜入了大海,夢幻到尖叫
追沙
平潭沙灘沙質(zhì)優(yōu)良
加之海岸線綿長
灘面平緩,細沙如銀
吸引一大批愛好者前來體驗觀賞
龍王頭
壇南灣
象鼻灣
追石
平潭島上遍布著
由花崗巖構(gòu)成的丘陵
海蝕地貌特征突出
并以奇、特、神、險
構(gòu)成了特有的自然旅游資源
堪稱世界上罕見的海蝕地貌博物館
平潭島上盛產(chǎn)花崗巖
勤勞聰慧的海島先民就地取材
用島上的石頭搭建房屋
這些古厝是海島人生存智慧的結(jié)晶
也承載著海島歷史的沿革與變遷
一大片黛青色的石頭厝
整齊地排列在沿岸的山坡之上
碧海藍天之下的石厝群落
猶如童話中的城堡
追風
平潭憑借著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
逐漸成為風箏沖浪愛好者的天堂
國內(nèi)外愛好者紛至沓來
在這座海島上追逐風浪
御風而行
盡情揮灑著運動的激情和暢快
追星
平潭
擁有良好的空氣質(zhì)量及自然環(huán)境
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追逐星空
用鏡頭記錄平潭的迷人夜色
追日
平潭素以壯闊的大海
秀麗的沙灘聞名遐邇
綿長的海岸線和細膩白凈的沙灘
令不少游客交口稱贊
許多地方都是觀海爬山賞日出的好地方
平潭還是絕佳日落觀賞地
等夕陽把天空染得火紅
周邊的景色都成了剪影
美的不像話
責任編輯:劉春蘭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