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丨平潭“加速度”:從“10”到“80”再到“200”
2020-12-26 09:01:27 來源:平潭綜合實驗區(qū)融媒體中心從“10”到“80”再到“200”,我們正在見證平潭的“加速度”!
曾經(jīng)擠滿南來北往的人群和車輛
混雜著熟悉的“海蠣餅”叫賣聲
隨著渡船悠長的汽笛聲
一起定格在歲月里
早年
第一輛汽車進入平潭
彼時的道路坑坑洼洼
汽車前行還需眾人合力推動
細數(shù)別離心酸
又呼喚鄉(xiāng)愁舊夢
對廣闊世界的渴望
讓小小的車站
成為夢想的中轉站
結束輪渡的遲緩
邁向飛馳的發(fā)展
小島夢想一朝變成現(xiàn)實
“海峽號”攜手“麗娜輪”
憑借東風,劈波斬浪
連接起兩岸商客往來的便捷通道
轉動的車輪駛過舊景
鐵路的軌道延伸到未來
嵐島描繪廣闊的發(fā)展圖景
“10”時代
十年前,平潭人要想出島,乘輪渡到福清小山東碼頭是唯一的選擇。10公里每小時就是平潭人民長久以來的出島速度。從1976年,平潭娘宮輪渡所成立;2010年底,輪渡退出平潭出島的歷史舞臺。在娘宮碼頭開了34年客運輪渡的駕駛員李基忠,見證了一代代客運輪渡的變遷。
李基忠清晰地記著1.6海里的航程,需用20分鐘;遇上6級以上的大風天,速度更慢。出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皠傞_始每天只有兩艘輪渡,夜間也不渡運。到了2010年,也只有四條輪渡來回跑,等上幾小時是常有的事。遇上臺風天,基本要停航一個星期?!?/p>
“80”時代
2010年通車的平潭海峽大橋猶如一根大動脈,首次將平潭島和島外陸地聯(lián)通。平潭人民的出島速度從10公里每小時,一躍達到80公里每小時。至此,平潭人民“看天氣出島、靠輪渡出行”的時代成為了歷史。
李小玲是平潭一名資深導游。2006年她帶第一個旅行團時,沒有什么人知道平潭。但這幾年,她每年都要帶上百個團。這個改變,很重要一個原因在于交通的變化?!皹蛲?,輪渡史結束了,客源量也增加了,游客不僅有來自省內(nèi)的,還有來自周邊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她說。
“200”時代
經(jīng)過7年建設,福平鐵路讓擁有“一島兩窗三區(qū)”戰(zhàn)略定位的平潭進入高鐵時代。首列運行的“和諧號”列車將以2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跨越海壇海峽。高鐵的開通,也將拉近平潭與世界的時空距離。
條件成熟后,福平鐵路還將實現(xiàn)客貨共線,這也為平潭物流貿(mào)易邁入“高鐵時代”打下堅實基礎。通過“‘臺北快輪’+福平高鐵”,貫穿臺灣—平潭—歐洲的“臺平歐”海鐵聯(lián)運將形成低成本、高速度、快通關的比較優(yōu)勢,使物暢民通惠及沿線國家。
文字:陳夢菲 孫夢玲 林舒玲
手繪:陳耀峰 張 凱
圖片:資料圖
責任編輯:劉春蘭
最熱評論